《中医药概论期末复习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概论期末复习考点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医药概论期末总结第一部分期末总结第一章1绪论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思维方法:援物比类,司外揣内,试探与反证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2 .阴阳五行五行特性:木:木日曲直,木具有能屈能伸、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特性,用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及现象火:火日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稽,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是孕育、长养、承载万物的基础金:金日从革,金具有坚劲、清肃、收杀的特性水:水日润下,水具有滋润万物,向下流行的特性。相生相克:肝心脾肺肾,胆肠胃肠胱(三焦),目舌口鼻耳,怒喜思悲恐,风暑湿寒燥,春夏长夏秋冬阴阳
2、: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学说: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3 .气血津液气的分类:元气(原气,真气,肾),宗气(大气,胸),营气(荣气,化血),卫气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即精微之气。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即功能之气。津液: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气与津液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血的生理功能:具有营养和
3、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此外,血是神的主要物质。4 .脏腑经络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主神志:心对人体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起着主宰作用。在体合脉,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其华在面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调节的作用。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然后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下讲富含氢气的血液输布到全身。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脏腑及
4、其功能的作用。在体合皮,在窍为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其华在毛。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其华在唇。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相,其华在爪。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在窍为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其华在发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功能上主通行元气,运行水液。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脑:主精神、意识、思维和感觉。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5病因六淫:风,寒,暑,
5、湿,燥,火。春风、夏暑(火),长夏湿,秋燥,冬寒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易夹湿。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邪: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火毒结聚,易致肿疡。疫疣:又称瘟疫,疫气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病状相似。一气一病。七
6、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影响病情变化。饮食劳逸: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其他病因:痰饮,瘀血,外伤6 .发病与病机发病:正气不足发病,邪气与发病,环境与发病一外环境与发病,内环境与发病病机: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实证与虚症,虚实错杂,虚实真假。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正虚邪恋,邪去正虚。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阳偏盛,阴偏盛。阴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阳亡失:亡阳,亡阴7 .四诊望面色:病理面色变化主要有青赤黄白黑五种。
7、青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等病证。赤色通常主热证;黄色主脾虚气血不足、湿证等病证;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等;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望舌苔:望舌苔蛀牙观察苔色和苔质两个方面的变化。苔色: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黑苔既可主寒证,又可主热证。苔质:有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几种,分别可判断病位,病性,预后等8 .辩证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表里辩证:(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寒热辩证:(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是机体阴盛或阳虚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盛或阴虚所表现的证候。寒热证关系:寒证与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形成寒
8、热转化证候,即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寒证,热证在一定病理阶段所出现的某些表现与其本质相反的情况,称为寒热真假。虚实辩证:(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症,实证。虚证和实证的临床表现:虚证表现是多为久病,病程长,体质瘦弱,身倦神疲乏力,声低气短息微,隐隐作胀,疼痛绵绵,喜按,舌质娇嫩,舌苔薄少,脉象虚细无力。实证表现是多为新病,病程短,体质多壮实,神情烦躁,声高气粗,胀满,疼痛剧烈,拒按,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象实大有力。阴阳辩证:(归类病证的纲领)阴证:里证,寒证,虚症。阳证:表证,热证,实证阴虚证,阳虚证,亡阴证,亡阳证阴证和阳证的临床表现:阴证精神萎靡,神疲乏力,面色淡白或晦暗,声低气微,畏寒
9、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潺,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象细弱或沉迟无力。阳证神志烦躁,面色红赤,语声粗壮,呼吸急促,发热,口渴引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象浮、数、洪大有力。寒证和热证的临床表现:寒证表现是怕冷肢凉,冷痛喜温,面色白,口淡不渴或喜热饮,痰、涕、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潺,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热证表现是发热面红,口渴,烦躁不宁,痰涕黏稠,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数等。六经辨证:张仲景伤寒论,对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证候进行分类归纳,以阴阳为纲,划分为三阴证(太阴,少阴,厥阴)和三阳证(太阳,阳明,少阳),用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病势趋向和六
10、经病证之间传变关系的一种辩证方法卫气营血辩证:外感温热病的辩证纲领,是吧外感温热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以说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及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传变规律的辩证方法。9 .预防与治则预防未病先防:调摄精神,锻炼身体,注意起居,药物预防。既病防变:早起诊治,遏止传变。治则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治本与治标扶正与祛邪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因人正治与反治具体内容:10 .中药基本知识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以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确定依据:是以中医八纲中的寒热辩证为基础,依据患者服药后
11、,药物对机体寒热病证的影响以及所产生寒热作用反应加以认识的。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称为寒凉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的,称为温热药。五味:辛,甘,酸,苦,咸。用以反应药物补泻散敛等作用性质。作用特点:辛味具有散,行特性,有发散行气活血等特点。甘味具有部和缓特性,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和调和药味等作用。酸味具有敛、涩特性,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所以能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的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固精止带的药物,多标以酸味或涩味。苦味具有泄,燥的作用特点。咸味具有泄,燥特性,具有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的作用。淡味具有渗,利特性,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归经:药物对机体某一部位或某
12、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和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有定位特点升降浮沉: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确定依据:是通过药物对病证的治疗效应加以认识和概括的。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影响因素:药物的作用趋向可随炮制、配伍而发生改变。临床意义:可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以纠正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调,使其恢复正常。七情配伍关系: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两味药物配伍后,各自独行其是,互不影响临床效应的配伍关系。相须: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某种或某几种治疗效应。相使: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以一味药物为主,另一味药物为辅,辅
13、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相畏:一味药物的毒副效应能被另一味药物降低或消除。相杀:指一味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味药物的毒副效应。相恶:一味药物的某种或某几种治疗作用会被另一味药物削弱或消除。相反:两药合用后,能增强原有的毒副效应,或产生新的毒副作用。十八反:乌头反半夏,瓜篓,贝母,白菽,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甘遂;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中药炮制:根据临床用药目的,药材自身特点以及贮存,配方和制剂的要求,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中药炮制目的:增效
14、,减毒,纠性,矫臭味,净药材常用中药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发热解表,平喘,利尿消肿桂枝(孕妇慎用):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温助阳气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紫苏:发汗解表,行气止呕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防风: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止痉羌活:祛风散寒,祛风湿,止痛细辛:祛风散寒解表,通鼻窍,止痛,温肺止咳解表药(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疏肝行气柴胡:发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阳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肺,清肝明目防风与羌活:相同点:二者均能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不同点:防风还可以祛风以止痉柴胡与升麻:相同点:二者均能解
15、表退热,升阳举陷。不同点:柴胡还可疏肝解郁,升麻还能清热解毒,透疹麻黄功效与应用: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表实无汗者。其发汗力强,故最宜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而无汗者,并常宇桂枝配伍。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证。其平喘作用良好,常配伍于风寒,痰浊,热邪等所致喘咳气急。又因发汗解表,故宜于风寒表证兼有喘咳者。利尿消肿:用于水肿。本品利尿以消肿,又解表,适宜于水肿,小便不利兼风寒表证者。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清肺胃热,收湿敛疮知母:清热泻火。清肺养阴润燥。清胃热,生津止渴。滋养肾阴桅子:清热泻火。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黄苓: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热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清热泻火,退虚热,清热解毒龙胆: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玄参: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散结,滋阴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清虚热药青蒿:退虚热,解暑热,截疟地骨皮:退虚热,清泄肺热,凉血清热药分几类?主治哪些病证:清热药氛围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清热泻火药主治脏腑热证或温病气分证;清热燥湿药主治脏腑湿热病症;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