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源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docx(4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源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3-2030年)(征求意见稿)源城区农业农村局二0二三年六月第一章规划基础3一、取得成效3二、主要挑战5.、木1第二章总体要求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9三、建设目标H第三章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14一、建设布局14*、15第四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17一、建设标准17二、建设内容17第五章建设重点22一、建设重点22二、示范工程24第六章建设监管和建后管护30一、强化质量监管30二、规范竣工验收30三、加强建后管护31四、严格保护利用32五、统一上图入库33第七章效益分析34一、经济效益34二、社会效益.3536三、生态效益.第八章实施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36二
2、、强化规划引领37三、加强资金保障38四、加大科技支撑39五、严格监督考核40刖粮食安全,国之大者。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进入新的时代,我国粮食稳产保供既要保数量,还要保多样、保质量、保生态,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迫切需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了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省人民政府
3、批复的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3-2030年)进一步提出了我省的实施目标和要求,明确了各地级市的建设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我市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如期完成省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依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3-2030年)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3-2030年)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重要文件,衔接国土空间、水利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和国土“三调”成果,编制源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
4、今后一个时期源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建设任务,作为指导各镇(街)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本规划评估了“十三五”以来源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分析了有利条件和面临问题,明确了今后十年总体思路、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建后管护,是今后一段时期源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实施依据。规划期为2023-2030年,展望到2035年。第一章规划基础一、取得成效“十二五”以来,源城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据统计,截止2023年底,源城区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2
5、8万亩。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得到综合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大幅度提升了耕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了土地流转,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快速进行。自2023年以来,源城区快速理顺管理职责,按照省、市要求的“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评价、统一上图入库”高质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了农田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推动了耕地质量和地力提升,巩固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
6、能力,有效降低了粮食生产受灾损失,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持续提升了全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2018年至2023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和产能稳中有升,粮食播种面积从2.81万亩提高到2.85万亩,粮食产量从1.08万吨提高到112万吨。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中有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类别年份2018年2019年2023年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万亩)2.8122.8122.852.85粮食产量(吨)10859110671120011357(三)农民生产经营收入不断
7、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合理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有效解决土地碎片化、耕地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加快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作机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5%-20%,耕地流转率平均提高15%-20%,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提高,为源城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田块整治、秸秆还田、沟渠配套、节水灌溉、林网建设和集成推广绿色农业
8、技术等措施,调整优化了农田生态格局,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投入品利用率,减少了农田水土流失,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了土壤酸化、潜育化和盐渍化,保持了耕地土壤健康,提升了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全市农业用水量、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高标准农田建设功不可没。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节水高效、生态友好,亩均节水、节药、节肥率均在10%以上,推动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有效促进了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全源城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二、主要挑战(一)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截至2023年底,源城区已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已经超过八成,剩余未建
9、高标准农田耕地的立地条件、基础设施和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同时农田碎片化问题突出,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项目难度非常大。相比上一轮仅有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任务,新一轮全省规划提出了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同步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更加繁重。与此同时,受到前期尤其是“十二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偏低、建设内容受到限制,以及自然灾害破坏、建后管护不到位等因素影响,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不同程度上存在建设内容不完善、工程不配套、设施损毁等问题,农田碎片化、机械作业困难、地力退化等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使用成效,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任务也很艰巨。新一轮全省规划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数量和建成质量并
10、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要确保高质保量完成源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必然面临更多困难。(二)资金筹措压力较大。推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加之受到材料费、人工费等建设成本不断上涨的影响,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需求明显增加,同时随着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和使用时间的增加,以及管护标准和质量的提高,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资金需求也将明显增加。源城区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主要靠中央和省财政支持,在地方财政增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增加农田建设财政投入压力不小,源城区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筹措必然面临更多压力。(三)管理管护任务加重。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田
11、、土、水、路、林、电、技等多个方面、多个部门,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后,管理内容增加,协调范围更广,随着2011-2023年新增高标准农田已建成以及新一轮改造提升项目的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管护面积和任务明显加重。农田建设项目“三分建、七分管”,但镇(街)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未能有效落实管护责任,管护资金缺乏、管护措施和手段薄弱,日常管护不够到位。加之,按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的要求,对源城区建成高标准农田管护利用要求更高,面临更多考验。(四)质量水平有待提升。当前,源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仍然处于低水平扩大规模阶段,亩均投入偏低,建设质量和标准不高,未能充分体现绿色发
12、展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推广应用不够。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不足、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不够、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明显,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先进技术集成推广不够,未能普遍形成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机良艺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对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不突出。三、有利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强力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
13、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均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作出部署。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省级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的责任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所得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有序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迎来了新一轮
14、重要战略机遇期。(二)多年持续不懈努力,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了工作基础。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坚持高位推动源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11月,我区建立源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区领导担任总召集人,区政府协调农业农村工作的副秘书长、区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任成员,形成合力、协同推进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播荒耕地整治和复耕整治、提升耕地地力、确保良田粮用等方面部署了农田整治提升行动,为全区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三)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为高标准农
15、田建设营造了有利环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必须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及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粤府函(2023)130号)中明确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监督”,并且将其纳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和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内容。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这为我市、区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选址、建设管理、建后管护和严格利用等各项工作营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拓展了发展空间。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有利于聚集现代生产要素,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绿色化,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供应,是实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