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技术.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防止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抵达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波及日勺器官或腔隙时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日勺危险原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重要原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日勺重要原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日勺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日勺时间、防止性抗菌药物使用状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原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止与控制工作。一、外科手术切口日勺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
2、口微生物污染状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日勺陈旧创伤手术;已经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日勺手术。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日勺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
3、0天以内发生日勺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日勺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2 .从切口浅部组织日勺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日勺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4 .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5 .感染时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n度烧伤创面。(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时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
4、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2 .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日勺切口。同步,患者具有感染日勺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3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步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日勺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不必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2 .从器官或者腔隙日勺分泌物或组织中培
5、养分离出致病菌。3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防止要点(一)管理规定。1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防止与控制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贯彻。2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防止工作要点。3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日勺目的性监测,采用有效措施逐渐减少感染率。4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关规定,对日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5 .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原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二)感染防止要点。1 .手术前。(1)
6、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量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日勺血糖水平。(3)对日勺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清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日勺措施,防止使用刀片刮除毛发。(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同意日勺合适日勺消毒剂以合适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规定,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5)如需防止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一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予以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
7、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予以非吸取性口服抗菌药物。(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与手术。(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8)重视术前患者日勺抵御力,纠正水电解质日勺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2 .手术中。(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程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2)保证使用日勺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抵达灭菌水平。(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照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日勺,或者
8、失血量不不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日勺抗菌药物。(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程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清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防止形成死腔。(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日勺特殊手术执行详细专业规定。(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8)对于需要引流日勺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日勺部位进行置管引流,保证引流充足。3 .手术后。(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9、及换药流程。(3)术后保持引流畅通,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期观测患者手术部位切口状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汇报及患者手术状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导管有关血流感染防止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行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有关血流感染日勺危险原因重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状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原因。一、导管有关血流感染日勺定义导管有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1atedB1oodStreamIn
10、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0、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体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日勺感染源。试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似种类、相似药敏成果的致病菌。二、导管有关血流感染防止要点(一)管理规定。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贯彻防止与控制导管有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2 .医务人员应当接受有关血管内导管的对时置管、维护和导管有关血流感染防止与控制措施日勺培训和教育,纯熟掌握有关操作规程。3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
11、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4 .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有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原因,实行防止和控制导管有关血流感染日勺工作措施。5 .医疗机构应当逐渐开展导管有关血流感染日勺目的性监测,持续改善,有效减少感染率。(二)感染防止要点。1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程度的无菌屏障规定。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防止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多种敷料必
12、须抵达灭菌水平。(4)选择合适时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防止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同意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规定。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防止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6)患病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日勺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2.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日勺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日勺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
13、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假如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防止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8)紧急状态下的
14、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对应处理。(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有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日勺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H)导管不合适常规更换,尤其是不应当为防止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导尿管有关尿路感染防止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尿管有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有关尿路感染日勺危险原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原因重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
15、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原因重要包括: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置入措施、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有关尿路感染方式重要为逆行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原因,加强导尿管有关尿路感染日勺防止与控制工作。一、导尿管有关尿路感染日勺定义导尿管有关尿路感染重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日勺泌尿系统感染。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N5个/高倍视野,女性N1o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如下条件之一:(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N1OXfu/,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210,cfum1o(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N103cfum1o(S)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日勺。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N1OICfU/m1,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5CfU/m1,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二、导尿管有关尿路感染防止要点(一)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