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入关就是一场意外:读《南明史》有感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廷入关就是一场意外:读《南明史》有感之一.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清廷入关就是一场意91读南明史有感之一南明史是著名明清史学家顾诚先生的心血之作,“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人如其书,书如其人。书中史料考证纷繁复杂而略显艰涩,史实叙述千头万绪却脉络清晰,语言文字朴实无华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不时叹息、不时激昂,但大多数篇章给人的感觉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简单梳理一二如下。在中华历史中对大明王朝有着莫名好感的我,对大明王朝的灭亡一直耿耿于怀。现在,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清廷入关就是一场意外。大明王朝的灭亡,根本原因还是大明王朝自万历朝开始的无可救药的腐败、党争、内忧外患之下执行的内外双线抵死硬扛。但这并不是导致清廷入关进而定鼎中原的关键。即使
2、在1644年3月,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自尽之后,有能力问鼎中原的势力中,最强的当属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然后是南明弘光政权(其后依次有潞王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其次才是关外的清廷势力。至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则根本没有这个想法。造成这场意外的,首当其冲的当属李自成大顺政权的短视。一是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攻占北京,控制了当时整个长江以北广阔疆域之时,大顺依然没有建立起来完整、高效的政府机制,依然执行以“追赃助饷”为主的经济政策,依然停留在农民起义军的原始阶段,没有把强大国家实力转化为强大的军事、政治实力。二是判断失误、麻痹大意,根本没有意识到关外的清廷将是自己下一个致命敌手。在与山海关总兵吴
3、三桂谈判之际没有展现出足够的政治智慧、处置不当。反观清廷多尔衮为首的少数民族政权却表现得运筹帷幄、游刃有余。一片石大战之前,李自成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从未和清兵打过仗的农民军领袖,对清兵一无所知,哪里知道清兵不比曾经一触即溃的大明军队,因此并没有投入大顺军最强悍的野战部队。刘宗敏带去的10万军队中,还有5万是刚投降的大明军队。反观清廷,多尔衮他们却是“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几乎是倾国倾城、气势汹汹而来。三是缺乏夺取伟大胜利的斗争勇气,缺乏建立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胜败乃兵家常事,身经百战的李自成应该了然于胸。然而,一片石一战失利之后,在依然拥有几十万大军的情况下轻易就放弃了北京这
4、个极具号召力的政治中心。清兵进入北京城后,花花世界估计也让清廷眼花缭乱;再加上立足未稳,一个月之内竟未能迈出北京城采取任何的军事措施。可惜李自成的大顺军却只顾西撤,全无斗志,一个月内也没有展开任何有效的反击。然后就更加可惜了,依旧采用农民军式的流动战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过就跑,相继放弃大同、西安等一系列的战略要地,被野蛮的清兵逐一攻破,一败再败,一逃再逃、土崩瓦解。读过姚雪莹的长篇李自成的都知道,猛如天神的刘宗敏、坚毅果敢的袁宗第、智勇双全的高一功等等农民军中的高级将领,都没有再发挥出应有神力,相继陨落。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顾诚先生用详实的史料澄清了这么一种观点:大顺政权在攻入北京城后,不可
5、能在短短几十天内就腐败的全无斗志、文恬武嬉了。那个时候李自成的农民军,依然还保留着农民军的本色,只是战略战术上部署不当、破绽百出、先机尽失。可惜可叹可悲。再看看崇祯之后大明王朝的正统,先是控制着江南半壁江山、富庶之地的弘光(他的父亲就是老福王,腐朽透顶,在洛阳被李自成的农民军点了天灯)政权,依然把腐败继续到底,“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下”,苟且偷安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我们熟知的文人张岱,就是生活在哪个年代,他是这么说的“自古亡国之君,无过吾弘光者,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hai(病字头下一个台,打不出这个字)、杨广之荒淫,合并而成一人”。弘光政权一年就完蛋了,再是潞王政权醉生梦死之后望风而降;稍有作为的是隆武政权朱聿键,有心励精图治,但受制于党争内斗、无力回天,1646年覆灭;然后又是永历政权,一直逃亡到了缅甸.可恨可怜可耻。1646年4月,坐在空荡荡的北京城紫禁城太极殿上的多尔衮,估计是中了彩票头奖一样的心情竟然真的坐在了这里。对于下一步是继续逐鹿中原,问鼎华夏,也依然没有信心走一步看一步吧。然后逐渐发现对手们竟然如此不堪,呵呵,那就不客气了。历史的滚滚车轮,不小心在这里威了一下,一场意外就这么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