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观.docx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观.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浅谈老子道德观与实现个人的自我和谐摘要:在老子思想中,道与德是分开的,却都蕴含着和谐”的主题。的道德观是对提升个人的素质,而社会本来就是由人所构成,个体的素养提高也就意味着社会的。因此,笔者试图从社会个体提高自身的角度来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词:老子道德观和谐社会老子认为,道与德虽然不同,却都以和谐为内核。和谐首先是一种协调、和睦的状态J和谐要求各种事物配合得匀称、适当。和而不同,和中包含了多样性、差异性。古人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中包含了统一性与创生性。在西方文化中,和谐也有类似的意义。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自然是一个和谐宇宙。赫拉克利特认为相反者相成,对立即和谐;莱布尼茨用
2、“预定和谐”来说明由无限单子所组成的宇宙的和谐一致。可见,差异、多样、统一、化生是和谐的首要内涵。换言之,和谐即相异者或对立者之相济相成的结聚、其次,和谐还可以表现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想要达到和谐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事。而上述这两点在老子的道与德中恰恰都有所体现老子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反对传统世俗的价值观,并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这套人生观与价值观虽然常被用于处世和治国,成为阴谋家与政客谋权夺利的道术与权术,但老学的主旨毕竟在于超脱世俗生活,在隐遁中寻求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它的本意是要追寻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即自我和谐。一老子道德观中蕴含的
3、“和谐”思想在现代的分科之学中,自我和谐主要是心理学探讨的问题。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用了另一番语言对自我和谐的问题做了精辟的阐释。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便是得道之人,他们不仅是道德上的楷模与典范,更拥有着最平和的心态。老子从道与德的角度来描述圣人内在的和谐自我。首先,老子认为圣人是拥有玄德的人。玄德也称“圣人之德,是宇宙间最高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J(道德经第十章)玄德的真谛在于无为。不居功、不自矜、不自私、不自伐、不辞劳,顺乎自然而行动,是玄德的内涵。玄德是道的本性,平常人不能领略道之真谛,自然也就不可能拥有玄德。但即便这样,平常人还是可以通过努力去保有较高的
4、德上德。上德虽不及玄德,却胜于下德。上德与下德的区别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的特点是无私无为、顺应自然规律而行动;下德的特点是有私有为。上德是无心的流露,下德是有所居心的。老子信奉自然,对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是一概持否定态度的。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C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仁、义、礼都是由下德产生的,是有所居心的,而礼中更是含有强迫的成分,是对人性的拘束,破坏了自然之善,因此受到老子的严厉斥责。可见,老子提倡人要顺应自然、无私无为、宽容于人,只有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浅谈 老子 中的 道德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