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怎么做老师才能真的有收获.docx
《教研怎么做老师才能真的有收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研怎么做老师才能真的有收获.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研怎么做,老师才能真的有收获好的教研需要什么? 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咖掌舵?围绕教师自己的困惑展开?教师各抒己见,平等探讨?轮到我们自己组织教研的时候,这些都试过,可还是免不了褒贬不一,有时醍醐灌顶,有时平淡无奇。某某老师在学校做了一次Tuning Protocol (项目优化),最终找到了一个用来分析改进教师课程设计或是学生作品的标准讨论流程,并且,正是这个简单的标准讨论流程,终于让教研氛围又好又有深度。这里完整分享整个过程,欢迎大家在工作场景中尝试。第一步:介绍流程时间:5分钟一场Tuning Protocol中有三个角色:主持人、展示人、讨论者。其目标是改进展示人带来的文件(可能是未完成的
2、草稿)。主持人在介绍流程的时候需要把每个步骤的做法、时长和注意事项都说清楚。主持人不参与实际讨论,只负责维持流程。参与我们讨论的三位教师都来自小学部,这是她们第一次了解关于中学部课程的具体内容一一Tuning Protocol的参与者并不需要是领导或者骨干教师,也不需要对这个课程内容非常了解,这个流程的目的是给展示者一次机会,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工作,收集高质量的反馈一一强调的是反馈的内容,而不是反馈出自谁口。第二步:展示工作成果时间:1015分钟展示人分发今天要研讨的文件。研讨的文件可能是老师的教案、评估标准、学习单,也可能是学生完成的学习成果。展示人分享自己工作的背景,帮助大家理解所研
3、讨文件的来龙去脉。因为讨论者也许对展示人的工作一无所知,展示人需要思考什么样的背景信息会帮助讨论者更好地提出有建设性的想法。例如,班上学生的情况,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展示人提出自己学习的核心问题,讨论就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展开。主持人把核心问题写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这个过程中讨论者保持沉默。我们的第一个项目单元叫Tales of Two Cities (双城记),时长11周,从“我的家族故事”开始练习采访和演讲技巧,然后在“旧金山人的故事”中,学习如何通过讲述个人经历展现历史变迁,最后让学生自己管理素材收集和写作进程,组织一场“大理故事”分享会。三次写故事、讲故
4、事的练习,我们最希望做到的是给学生多次机会汲取反馈,修改迭代。今天拿出来进行Tuning Protocol研讨的是故事评价量表 讲故事的规则。评价量表不是用来打分的,而是帮助学生不断进步的参考工具。每一次讲故事练习时老师会根据这个评价量表上的条目给反馈,学生也会依据它进行自我评价。我们的核心问题有两个:第一,评价量表上的措辞是否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评价量表上的内容是否足够具体,让学生能够想象出一个好故事是什么样的?第三步:澄清性提问时间:35分钟讨论者提出澄清性问题,以获得展示人分享时可能忽略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研讨的文件。这些问题应该只关于事实,不关于动机。例如:“为什么选择做
5、评价量表”这样的问题,就不属于澄清性问题。展示人回答问题时也应该只提供事实。这个过程中主持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主持人不能客观地维持秩序,指出某个提问或者回答不符合本环节的要求,大家就很容易忽略澄清性问题,直接开始讨论。一定要避免这样的倾向,否则就失去流程的意义了。我们的教研中,澄清性问题并不多。有一位老师问,这个评价量表什么时候介绍给学生,我们解释说第一次讲故事之前就会给他们,我们可能还会拿这个量表点评一个讲故事的视频,帮助他们理解。还有一位老师问了班上有多少学生,和这几个故事各自的语言要求。我们一一回答之后,就进入最重头戏的环节了。在澄清性问题结束后,往往可以加入一个环节叫重述问题。主持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研 怎么 老师 才能 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