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层供销社建设典型材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基层供销社建设典型材料(1).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型基层供销社建设典型材料近年来,我县坚持党建引领,以建设标准化、数字化、公益化的“三化”基层供销社为抓手,不断推进基层供销系统改革,促进新型基层供销社建设与集体经济“消薄”行动融合发展,切实解决基层供销社服务农村组织不强、服务农业能力不足、服务农民便利不够等问题,助力全县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23年全面超过5万元,实现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一、建设标准化基层供销社,破解服务农村组织不强问题一是组织覆盖,以新机构壮大供销力量。在县委统一领导下,由乡镇党委牵头抓总,在乡镇人民政府下挂牌基层供销社,由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指定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牵头整合区域资源,采取“收集统计、汇
2、总上报、集中采购”的方式,开展农资集中采售、“帮办”助农贷款等业务。同时,进一步发挥利益联结机制优势,探索实行新型基层供销社将利润10%15%无偿捐赠给所在镇政府,作为开展基层供销社建设专项资金,有效解决基层供销社号召力、组织力缺失的问题。二是四级共建,以新机制建立服务平台。按照市牵头、县监管、镇领导、村参与方式明确各级职责,形成以市级开发“农资在手”农资集中采购平台和*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绵州珍宝”农产品电商平台,对接企业入驻平台,促进各村以股东形式加入平台,构建产销对接网络交易模式,截至目前,吸引重庆海大、*美丰、德阳金象等企业入驻平台。三是合股经营,以新制度规范管理运行。采取现代企业运行制
3、度管理基层供销社,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职能职责,按县供销社企业占股35%、市众合产权交易服务有限公司占股5%、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占股60%的比例分配股份,推动建社模式由自主经营向合股经营转变。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的224个村级分社全部入股镇基层社,社员人数达4.5万人。二、建设数字化基层供销社,破解服务农业能力不足问题一是打通农村生产端,让农资从工厂直达田间。由乡镇党委统筹协调,把农资订单采集行为前置,进行农资需求数据分析,做大订单量,由供销社与农资厂商竞谈集中采购,提升话语权和议价能力,从源头上取得厂家最大让利,并与供货厂家签订保价协议,保障村集体及农户避免因农资价格趋高不稳造成的
4、“跌价”损失。2023年以来,农资成本累计降低162万余元,助力村集体“消薄”销售收入721.97万元。二是打通城乡消费端,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达市场。链接“*珍宝”等网络销售线上平台,对接中环超市等大型商超、老手艺电子商务等辖区内电商商务企业,通过基层供销社、农资农家店等基层网点,收集对接上线全县农特产品104种。通过信息共享、产品直达的方式,为过去没渠道销售的农产品打开了销路,2023年农产品销售额达240余万元,销量同比上涨29%。三是建设供销信用网,银社联动促进金融赋能。县委组织部牵头摸清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金需求情况,对接市、县两级金融机构,针对供销助力乡村振兴融资难题,共同设计开发供销
5、助力乡村振兴信用产品,降低贷款利率,实现供销融资资金闭环管理,充分利用银行信贷资源、信贷产品,解决供销“农资在手”平台上的种、养殖农户融资需求,“金融甘泉”为3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信贷资金428万。三、建设公益化基层供销社,破解服务农民便利不够问题一是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托管惠农。充分发挥供销社农技服务、农资供应、农机调度优势,各村党组织统筹各专合社成员耕作、加工等机械261台,组织农业企业、专合社、种植大户等42户,开展“全托”“半托”“季节托”等“田保姆”服务,托管土地8.6万余亩,同时为自耕自种农户提供低于市场价5%10%的耕、种、管、收、力口、贮等农业生产服务,实现以集约化生产惠农。二是深入实施“绿色农资”行动,共筑美丽乡村。采用供销专用包装,进一步优化供销系统农资销售溯源保质体系建立,开展土壤用肥动态检测,精准测量土壤肥力情况,提供科学施肥用药方案,坚决打击为过量供肥的虚假销售行为,累计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指导200余次。三是加强社校合作建平台,推动技术强农。与省市农科院、西华大学等合作建立农业人才培养基地,采取网上咨询、场镇设点、田间现场会等方式,定期开展新品种介绍、新技术应用指导、生产经营咨询、农机操作等培训,为粮食增产、农户增收提供技术保障。截至目前,已开展田间地头现场培训会11场,惠及种粮大户、种植合作社等70余户,科技助力振兴的整体效应正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