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文化与文化建设.docx
《屯堡文化与文化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屯堡文化与文化建设.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屯堡文化与文化建设贵州屯堡文化,历经明清两朝兴废、建省六百多年以来的历史积淀,具有维护国家统一、边地国家治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和价值,其中蕴含的治理文化、军旅文化、军屯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汉民族亚族群文化等方面内涵,在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无启示。治理文化。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贵州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设立贵州布政司,贵州成为全国第十三个省级行政区。彼时贵州地域内二十四个卫所的设置,堪称贵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建设,也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区域发展的整体推进。存续近三百年的明代贵州卫所,作为边地军管型政区的实践,经历了明清两朝的变迁。贵州在明代建省以来,实际上
2、经历了三套治理系统的实践:即布政司-府-州-县,都司-卫-所-百户,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经过改卫归流改土归流,完成了卫所、土司的世袭到府州县流官治理模式,成为国家治理的贵州实蹑屯堡文化中蕴含中明清以来贵州治理的丰富经验,形成了贵州的治理文化。军旅文化。屯堡文化为明代卫所军制下产物,其本质为军旅文化。从明洪武十五年(1382)贵州都指挥使司成立,至永乐十一年(1413)成立贵州布政使司,贵州进入大明两京十三省系列。在今贵州地域内设置数量可观的24个卫所,其中上六卫一威清卫、平坝卫、普定卫、安庄卫、安南卫、普安卫;中二卫一贵州卫、贵州前卫;下六卫一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都匀卫、兴隆卫
3、、清平卫;西四卫一赤水卫、永宁卫、毕节卫、乌撒卫;边六卫一偏桥卫、五开卫、平溪卫、镇远卫、铜鼓卫、凯里卫。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贵州地域的二十四个卫所,作为大明王朝的军伍系统,建置兴废、治理变迁,军官选拔、考评、升迁、袭任,军事训练、征战参与,为其常态。卫所军人,平时农耕、战时为军,军旅生活不可或缺,长期的操练、征战、升迁,形成屯堡社区的特有的内生组织资源。屯堡社区集体活动参与性强、注重集体荣誉,个体注重忠义仁勇、担当作为的传统。军屯文化。汉代以来,古代中国边地戍守屯田形成经验积累。明代贵州设屯立堡,驻军屯田,数以千计的屯堡社区成为贵州社会的有机组成。贵州省九个市州均有分布,于安顺保存最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