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实施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8沆 加快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数字科创中心、数字智造中心和数字文旅中心,打造领先水平的数字融合发展创新区、数字开放创新先导区和数字政府样板区,率先建成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成为一座“永远在线”的数字城市。一、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支持市场主体依法合规开展数据采集,聚焦数据的标注、清洗、脱敏、脱密、聚合、分析等环节,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产业。推动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率先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并争取上升为国家标准,提升数据管理水平和数据质量,探索面向业务应用的共享、交换、协作和开放。加快
2、推动各领域通信协议兼容统一,打破技术和协议壁垒,努力实现互通互操作,形成完整贯通的数据链。推动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强化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深化政务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有序共享。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统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基础公共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构建统一的全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提升公共数据开放水平,释放数据红利。二、创新驱动,打造全国数字城市标杆(一)打造国内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地不断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5G网络、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
3、础设施。加快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打造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二)争创国内领先的数字创新体系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目标,引进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推动价值链向高端化延伸,打好数字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硬科技”集聚地,深化数字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提升苏州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中的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三)打造国内领先的数据要素市场化示范高地推进数据汇聚,形成政务大数据资源
4、中心,建设政务大数据治理平台,建立数据血缘关系图谱,打造全流程治理闭环。推进数据共享,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数据共享统筹协调机制,实现目录同步、一点申请、跨级审核、便捷共享、全程可溯。推进数据开放,加快数据开放立法,依托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推动重点领域公共数据开放开发和创新应用。(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高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把握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坚持锻长板、补短板,推动基础优势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壮大新兴数字产业规模和能级。促进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推进新业态、新模式运用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
5、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五)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高地深化战略,加快苏州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生产,推出一批智能化创新产品,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培育一批智能化标杆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数字智造中心。(六)打造引领国内的数字化治理高地适应数字技术融入社会治理新趋势,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数字协同创新,不断增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
6、能化水平,推进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助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苏州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支撑,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好数字基础,率先建成全国数字政府样板城市。(七)打造自主可控的数字安全体系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协同治理体系,强化数据安全主体责任,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稳定运行。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安全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探索政府数据分级分类,推动政府数据确权管理,加强政府数据安全责任管控。加快构建安全的保密技术体系,加快信创产品应用推广力度,加大商用密码应用和安全性评估。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企业数据安全。增强数字安全领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应急处
7、置能力,推进网络综合治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A)打造国际一流的数字创新生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数字经济产业生态,进一步夯实数字产业发展基础。培育建立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产业园区,引育一批产业创新高端人才和龙头企业,积极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长三角协同创新,建立国际一流的数字创新生态。(一)区域协同、东接西联苏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其产业规划除需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外,还应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的发展需求。因此,苏州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采用区域协同的发展策略。向东主
8、动对接上海、承接辐射,与上海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发展落地,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向西主动辐射太湖城市群,输出数字产业成果,助力周边城市产业发展。通过东接西联的区域协同策略,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参与长三角数字创新共同体建设,协同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二)市域协同、齐头并进苏州市全域范围内综合发展水平高、发展均衡,下辖各市、区均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基于此优势,苏州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适于采用全域协同、齐头并进的发展策略。即各市、区均可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培育数字经济发
9、展环境,推动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环阳澄湖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发展,形成各市、区奋勇争先、协同并进的良好发展格局。在各市、区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同步推进的同时,各地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发展特色数字产业,形成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特色数字产业示范效应,推动苏州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引领全国,走向世界。(三)产业协同、相互助力苏州市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世界范围内拥有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新的时期,受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宏观影响,受苏州市空间、环境、资源等因素制约,传统产业亟需转型升级,通过产业高端化来继续推动苏州市经济迈上新台阶。苏州市应以数字产业为抓手,深
10、度挖掘数字技术所产生的潜在价值,实现产业数字化的深度应用,精准发力,推动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苏州经济顺利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主导产业在数字化领域的成功应用,树立数字产业标杆,带动数字产业良性发展,形成产业互动,相互助力的产业发展格局。四、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出台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苏州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2020年苏州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8000亿元lo其中,数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两者作为数字经济增长主引擎的作用日益显著。1 .数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信息通信产业稳中有进。深入落实“宽带中国
11、”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2020年,苏州新增5G基站12039个,累计建成17500个,均位列全省第一。签约启动5G融合应用639个,涉及四大通用领域和九大重点行业,其中38个项目获评省级典型应用场景和优秀案例。互联网产业深度发展。抢抓“互联网+ ”机遇,催生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服务,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互联网普及率为78.7%,互联网用户达到2200万户,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苏州具有全球最完备、响应速度最快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是长三角地区最具活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2020年产值近1
12、.07万亿元,占全国规模的9沆2020年苏州市集成电路产业整体销售收入达625. 7亿元,同比增长21. 3虬 基本形成以“IC设计-晶圆制造-IC封装测试”为核心,设备、材料及服务产业为支撑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稳步发展。抢抓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等产业链布局。2020年苏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1727. 3亿元,同比增长8. 8%,拥有国泰新点、同程艺龙等7家上市企业。其中工业软件销售收入达1324亿元,居全省第一、占全国7%。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以发展大数据产业为切入点,率先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十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特色产业园,推动产业纵深发展。截
13、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入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906家。积极推进新技术新应用创新改革试点,苏州市成为央行数字人民币首批试点城市和重要试点地区之一,相城区成为江苏省首个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2 .产业数字转型加速推进(1)工业数字化基础雄厚2020年,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91个工业小类。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823.9亿元,比上年增长4. 0%,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 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工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已累计完成贯标企业466家。紫光云引擎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国家首批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14、国家十五大双跨平台中已有12家落户苏州。累计创建江苏省五星级上云企业49家、四星级上云企业517家、三星级上云企业1154家。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持续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累计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综合新模式应用项目7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个。(2)农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一是农业大数据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构建“1+2+N”的电子政务架构体系,形成208项、3070个数据字段的农业大数据资源库。二是智慧农业应用示范不断推进。农业生产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明显,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70. 12%。累计创建省级数字农业新技术应用类(智能农
15、业)基地16个,认定市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型“智慧农业”示范基地34个。三是农村电商发展日益蓬勃。培育“阳澄湖” “浅水湾” “水八仙”等知名本土电商品牌,东山电商园、相城区渭塘珍珠电商产业园、阳澄湖电商产业园、吴江区横扇羊毛衫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均成为区域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累计建设1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7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27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3)服务业数字化动能释放一是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体验经济企业,新增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30家。二是电子商务普及工程加速推进。“十三五”期间,已形成1个电商销售超10亿元的大闸蟹产业和丝绸、珍珠、茶叶、休闲食品等4个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依托钢铁、化工、纺织等产业和商品交易市场优势,推动各类行业B2B平台快速发展。三是生活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在国内率先打造数字化惠民服务平台“文化苏州云”,培育苏州网络文化“窗口品牌”,革新打造苏州网络文化“季季红”活动,创新推出“网链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