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为桃花源外的朝代更替频繁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3 .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
2、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4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明确: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5 .我们已经在视频中看见了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其中进入桃花源前与进入桃花源时的景色更令人如痴如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反复阅读这些文句,体会桃花源的自然之美。明确:(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地平旷,屋
3、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探究:除了感受到古人寄情山水的山水自然之美,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别的美呢?明确:人文美。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乌托邦这儿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富有同情心。发散探究:可见这篇古文的美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是期待人文和谐的美。倘若要你刻画一个世外桃源,你希望你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是否与古人相同呢?目标导学二:感受文章的笔法简洁,内涵丰富前面我们讲
4、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1)省略句子成分。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C鱼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省略问答内容。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斟字酌句的功夫。(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容。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明确:文章的
5、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经过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等。目标导学三:深度探究,领悟桃花源成因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花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花源之美来分析这个问题。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
6、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分析: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探究: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分析:桃花源在一定
7、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花源究竟在何处,无处找寻。目标导学四:材料拓展,桃花源与乌托邦“乌托邦”是拉丁文的音译,原意为“乌有之乡”,即不存在的地方。自从16世纪初叶,英国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按计划生产和消费及人人都从事劳动生产的理想社会后,人们便把“乌托邦”理解为“空想的理想社会”,“乌托邦”也就成了“空想”的同义语。在中国,“乌托邦”同样令人憧憬、神往。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了对“乌托邦的美好向往。陶渊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
8、,几次出仕,壮志难酬,终于归隐田园。自己一生贫病交加,目睹社会腐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社会生活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古老的“乌托邦”恋歌。思考:乌托邦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是否能实现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10小石潭记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 .理清游记线索,品味语言,把握事物特点及描写方法。3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变化。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
9、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什么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所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4 .背景资料。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
10、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 .字音字形。篁竹(hu4ng)水尤清冽(Iie)为纸(ChD为堪(kn)翕忽(XT)幽邃(SUi)犬牙差互(CT)怡然(yi)悄怆(qiochuang)俶尔远逝(ChU)2 .古今异义词。(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2)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 .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11、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2)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4 .特殊句式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一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目标导学三:理清线索,把握文章内容1 .通过前面的字词梳理,同学们已经清除了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写了小石潭的哪些东西。教师示范探究:第1段写了发现小石潭,即“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又写了小潭中石头的状态,即“全石以为底”,还写了小石潭的自然
12、景色,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学生探究:第2段写了潭中的景色与游鱼,写出了游鱼欢乐的状态;第3段写了潭西南方的景观,未能探得溪流的起源;第4段写了独坐潭上的凄凉感受;第5段记录了同游的人。教师分析:同学们探究得很正确,通过对探究的内容进行规律性总结,可看出,本文先写发现小石潭,接着描写小石潭的概貌,再写潭中近景(游鱼和潭水),然后写溪流水源,这是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条理清晰,毫不散乱。2 .同学们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似乎随着作者的脚步,先发现了石潭,看见了它的样子,也看见了小石潭中的怪石,看见了水中的游鱼,望见了西南方向的犬牙差互,最后,还感受到了这里环境的清幽。一步一换
13、景,这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写游记的方法,请同学们给它取个名字。明确:“移步换景”,是指在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时对本文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初步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抓住景物特点,品析语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了极优美的景,请找出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美在哪里,并尝试将它们翻译出来,记得保留其中的美感哦。(1)
14、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纸,为屿,为堪,为岩。明确: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为屿,为蝮,为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怪!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纸、屿、崛、岩各种不同的形状。(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明确: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远隔人间的仙境。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明确: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刚刚还是怡然不动,忽然又远逝,往来翕忽,由静
15、景向动景的转化,似成影像展现在读者眼前。而这由静到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包括了“乐”的气氛。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明确:运用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上溪流曲折、或隐或现的情景。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倒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灭可见”,各种景物的特点十分明晰,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所有的画面给人以很高的感知度。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体会情感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但从总体上来看,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姿:第13段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第4段是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中的两种风姿,也寄寓着作者截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