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
《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一、课文内容主题9.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
2、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11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一分一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12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
3、处。兼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二、文体常识1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2 .诗经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5篇。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孔子与诗三百的关系密切,才有“诗经”之称。(2)诗经“六艺”诗经中的作品
4、,按照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邢风、廓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b1n)风,共十五国风,160篇。是诗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雅诗共105篇,又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颂”即古代的“容”字,表演的意思。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皆出自社会上层人物之手,都是些歌功颂德之作。“赋”是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的意思,即直
5、叙其情事,白描其物象。“比”是比方、譬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使形象更鲜明。兴与比的区别在于,比是以另一物打比方来说明此物,二者之间必须有类似点;兴只是以他物做引子,以引出所咏之物,二者之间不求性质的相类,只是有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关联。三、作者作品9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同阳柴桑人。东晋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1().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11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清代张潮编。作者魏学海,字子敬,明末(朝代)嘉善人。12 .诗经二首包括关雎和兼葭
6、。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四、单元字词汇总字音字形第9课:缤纷binfen俨然yan阡陌qianm垂髯tiao遂迷su要还家yao邑人y间隔jiAn叹惋Wan诣太守y1语云yu刘子骥j1豁然开朗hud怡然自乐y世外桃源yuan第10课:篁huang清冽1ie纸chi参差cenc1kan缀zhui怡然y翕忽xT俶尔chu远逝sh卷石底以出quan悄怆qiaochuang幽邃sui第11课:器皿min罔wang贻yi有奇jT弥勒16黍shu轩敞xuanch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第 单元 知识点 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