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一)连词。1.连词。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二)介词。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而翁归,自与汝复.
-
1.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2.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4.
-
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1.诣:到,去。2.劝:鼓励,奖.
-
文言虚词“而”字的含义与用法一、表承接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承接的本质是先后关系,常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或者是两件事之间,判断其承接关系成立的关键是两者是否存在先后关系。一般译成“就”“然后”“从而”(译作.
-
教育名言11、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2、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3、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
-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爱】误:喜欢 正: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按】误:按照 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
-
五礼古代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1)吉礼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
-
第一类、望文生义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5不为已甚:指对人.
-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频易错点&应对策略1.语法基础薄弱,复杂句子理解不透彻析句子成分,明标点作用,抓关键词语 2.选项整合力度大,对比不够严谨看变与不变处,避免改变文意或断章取义 3.段内层次不.
-
A1.爱财如命一毛不拔都形容极其吝啬。异:“爱财如命”偏重于性格上的吝啬,语意重;“一毛不拔”偏重行为上的自私,语意轻一些。2.安分(fn)守已循(xn)规蹈矩(j)都有规矩老实的意思。异:“安分守己.
-
论语(共十则)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
-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
-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
1、奋斗之心人皆有之。李叔同3、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茅盾4、奋斗是万物之父。陶行知5、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曾国藩6、凡人要自立,要自强,要求己莫求人。胡文忠7、对真理和.
-
诗歌鉴赏常考六大题型1. 分析形象1提问格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解答分析: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
-
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2、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3、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
-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语三、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象征、联想、想像、烘托、反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
-
堂吉诃德简述堂吉诃德中一个令你难忘的情景。1:堂吉诃德第一次远出游的第一天将一家客店当作城堡。要求“城堡主人”给他举行骑士受封仪式。店主是个爱开玩笑的人,他看堂吉诃德有点疯傻,入店后又打了骡夫,怕再出.
-
1.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
-
表授予官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3、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