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送电操作程序:1. 确认接地刀处于分闸状态,通过转运车将断路器手车(或PT手车)推到柜前,把转运车升到合适位置,将转运车前部定位锁孔板插入柜体中隔板插口并将转运车与柜体锁定;拉动断路器手车上的左.
-
1.叉车工培训:叉车工必须持有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叉车驾驶证书;叉车工应在熟悉各项操作后,再驾驶叉车。2. 驾驶叉车时的穿戴: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具,为了安全,请不要穿宽松的衣服,以免被挂住。3. 必.
-
1、对10kV变(配)电所的接地有哪些要求?变压器、开关设备和互感器(PT、CP)的金属外壳,配电柜、控制保护盘、金属构架、防雷设备、电缆头及金属遮栏等。对接地装置有下列要求:室内角钢基础及支架要用截.
-
养老、福利机构安全工作机制1、工作人员规章制度(1)、凡在我院工作的职员,一律要求穿戴整洁、行为端庄。(2)、言行文明礼貌,使用文明用语,禁止粗语脏话。(3)、工作态度要热情、体贴、积极肯干、吃苦耐劳.
-
1.目的为促进公司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员安全素质,使全体员工形成安全价值的共识和安全目标的认同,并实现自我行为的有效控制,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安全态度,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结合公司实际.
-
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价表每项计分风险源25分(1)存储易燃易爆化学品总量在520kg或520L;(2)存储一般危化品总量50100kg或50100L;(3)存储有毒、易燃气体总量为2瓶;(4)使用II.
-
1、每班开工前班队长对施工地点顶板、煤帮、支护等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若发现有活矸危岩、片帮、伞岩等现象必须立即处理,处理隐患和敲帮问顶时必须至少有两名有经验的人员进行,一.
-
1目的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即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从源头上控制安全事故。2范围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实施的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含新技术,.
-
安全歌谣篇1、安全“十想”歌一想个人安全歌,按章操作莫急躁。二想国家损失少,大家都是安全哨。三想爱妻恩爱情,安全之钟常警鸣。四想子女年幼小,安全尤似千斤挑。五想年迈父母亲,质量为本放在心。六想美满幸福.
-
1车车间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内容和方法间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内容和方法 (1)建立健全车间安全管理组织(2)制定车间安全管理制度(3)抓好车间安全教育(4)搞好安全生产检查(5)抓好文明生产(6)推广.
-
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入井人员必须戴好 随身携带 和 严禁携带烟草及点火物品,严禁穿 ,入井前严禁喝酒。2、斜坡轨道运输要严格执行 和 的制度,并且正确使用好 装置。3、道床根据其结构的不同.
-
地震应急措施为确保采石场在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各项应急工作能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一、应急机构的组成1、领导小组采石场防震减灾工作在上级防震减灾领.
-
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1、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层之间的垂直距离,也称为真厚度。煤层厚度是决定煤层开采价值和选择采煤方法的主要依据。 ( )2、煤层结构对采掘活动影响不大。 (.
-
1、井下电气设备进行验电、放电、搭接地线时,瓦斯浓度是怎样规定的?在井下对电气设备进行验电、放电、接地工作时,瓦斯浓度必须低于1%方可操作。2、井下电缆连接“三无”是指什么:井下电缆连接必须做到无“鸡.
-
矿用自平衡多级泵口环的作用及维护矿用自平衡多级泵口环一般指叶轮口环,是安装在水泵叶轮和泵体之间的一个环状金属。口环,也叫密封环,或者叫耐磨环。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出口端介质倒流回进口端介质也就是密封作用(.
-
1.所有进行抽采的地点均有抽采工程施工设计和安全技术措施。钻孔开孔角度误差1,开孔位置误差不大于200mm(其他情况除外),穿层钻孔应当穿透全煤及穿岩不小于500mm,否则应当在该钻孔距离不超过500.
-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作业地点使用电火焊、喷灯焊接等施工必须遵守规定,同时贯彻执行如下安全措施:1.施工现场负责人为施工安全第一责任人。现场必须指定专人为安全监护人,一般情况下为安检员。施工人员必须听从.
-
选煤厂电动葫芦操作工操作规程一、一般规定第1条 应经过国家规定的部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技术教育,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后,持证上岗。第2条 严格执行选煤厂安全规程、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度和其他有关规定。.
-
浓缩机司机技术操作规程一、一般规定1、司机必须经专业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合格证后,方可持证上岗2、操作司机应熟悉整套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和洗煤的工艺流程。3、司机应按劳保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禁止穿.
-
煤矿安全事故一直是全球矿业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它不仅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也对煤矿企业的运营和国家的能源安全构成了重大影响。为了深入剖析煤矿安全事故的内因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将从人为因素、管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