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需掌握的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一、职业卫生管理的目标及法律依据:1、 职业卫生管理的目标:职业卫生管理是通过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预防职业病和职业相关疾病,保障劳动者身心.
-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作为保障员工健康、预防职业病发生的关键环节,其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为确保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用人单位应.
-
1、确定体检对象与体检项目:(1)体检对象的确定是职业健康体检的首要工作,确定的依据是“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与评价表”中界定出来的危险工作岗位,且危害等级达到3级及以上者。(2)体检项目要根据不同的危.
-
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中常用的统计指标一、职业卫生常用的统计指标:1、发病(中毒)率:(1)定义:发病(中毒)率是指在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种疾病(或中毒)的一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病(中毒)的频率。它是衡量职业健.
-
用人单位在职业危害防治中的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1、建立主体责任制: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六条,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具体包括:(1) 制定职业病防治五年规划及年度实施.
-
节假期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一、作业场所职业防护设备、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情况:1、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是否配备有职业防护设施,检查防护设施是否使用,根据需要对作业场所进行现场监督监测.
-
1. 事故特征1.1 人体接触或接近高温物体、电弧、电火花、高温水、蒸汽、火焰、爆炸、腐蚀性化学品时,都很容易发生灼烫事故。1.2 可能发生的地点:办公区、生活区、生产区。1.3 发生灼烫事故,会造成.
-
职业卫生工作总结报告一、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职业卫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卫生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以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本总结旨在.
-
用人单位的基本职业卫生要求一、职业卫生管理的基本框架:1、 法律法规依据:企业作业场所和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必须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职业病防治法以及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职业卫.
-
重大劳动安全卫生事故预防措施一、构建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1、 制定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企业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全面、细致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应涵盖生产作业流.
-
1、问:职业危害是什么?答:职业危害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各种损害。2、问: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职业危害监督检查的范围有哪些?答: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
-
新入职员工的职业健康保护工作如何加强新入职员工的职业健康保护工作?新入职员工往往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易感性较高。个体对接触危险有害物质的反应有很大差异,暴露于一定水平的有害物质,新员工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
-
重要危险源及各种职业危害风险预防控制一、生产活动控制:1、安全生产“五同时”管理:按照安全生产五同时管理制度,对安全生产进行“五同时”管理,使安全生产符合“五同时”要求。2、安全技术措施管理:按照安全.
-
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主要包括职业卫生防治管理措施、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紧急救治措施等三项措施。具体内容如下:一、职业卫生防治管理措施: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应当采取下列职业卫生防治管理措施:.
-
1. 事故特征1.1施工现场处于山区及沟河地段,生活区在低洼地带,一旦遇到连续降雨天气,可能导致水灾发生。1.2 水灾可能发生在施工区域或职工生活区,将对施工生产及人员造成伤害。1.3 水灾多发生在春.
-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重要性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要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旨在通过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手段,规范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其核心要求包括:1、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用人.
-
职业安全防护用品管理的主要内容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员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职业安全健康的一种预防性辅助措施,是保护员工健康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指发给员工穿戴和使用的各类着装、用品、用具和器材。企业各部门.
-
高温中暑应急预案a.目的高温中暑发生以后,为及时、有效的人员,防止事故扩大,减少经济损失,特制定本预案。b.组织机构及职责项目部成立应急响应指挥小组, 指挥及协调工作。组长: 成员: 、 、 、 具体.
-
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的核心检查内容一、检查前的准备阶段:监管检查人员会提前调取企业备案资料,重点审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是否覆盖全部危害因素?申报内容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 近3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组织应有一个经最高管理者批准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该方针应清楚阐明职业健康安全总目标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承诺。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应:适合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包括持续改进.